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正文

唐朝文学史名词解释_唐代文学史名词解释

更新时间:2025-02-02 16:44 阅读量:19725

沈宋,指的是沈佺期与宋之问,他们的作品推动了律诗的发展,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,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,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,律诗形式的定型,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。

文章四友,指初唐诗坛崔融、李峤、苏味道、杜审言四位诗人,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,内容贫弱,文辞浮艳,杜审言较有成就,他较早地开创了七言律诗的体裁。

上官体,是初唐上官仪的诗歌风格,以绮错婉媚为本,时人纷纷仿效,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,讲究对仗,用典整丽,精切,音律和谐优美,体制精巧玲珑,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。

初唐四杰,指的是高宗至武后初年,出现的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四人的并称,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,但在唐诗开创时期,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,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,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,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。

初唐体,这是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,句式自由,以七字为主,间以三、五、九言,骈散兼行,音韵格律也较自由,篇幅较长,往往融叙事、写景、议论、抒情于一炉。

吴中四士,指张若虚、张旭、包融、贺知章,他们的诗歌在初唐诗坛上有所影响。

山水田园诗派,盛唐诗歌流派,以孟浩然、王维、储光羲、常建等为代表,又称王孟诗派。他们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,钦慕贤相张九龄,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,而半官半隐,漫游山水,或辞官归里,躬耕田园。他们的诗歌创造情景交融、物我契合的意境,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。

边塞诗派,盛唐诗歌流派,以高适、岑参为代表。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,战事不断,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。盛唐边塞诗人,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,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,表达请缨杀敌,报国立功的豪情,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,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,揭露军中矛盾,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,表现民族融合。

箧中集,诗集名。元结收沈千远、赵微明、孟云卿、张彪、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,命名为《箧中集》。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,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,是最早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,冷眼旁观,走向写实。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,给予了很多的评价,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,有益政教。

大历十才子,他们的诗歌大多唱和和应制之作,歌颂太平、吟咏山水,称道隐逸,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,有形式主义的倾向,其中钱起、卢纶、韩翊较有成就。

韩孟诗派,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,以韩愈、孟郊为代表,主张“不平则鸣”,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,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,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,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,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,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,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。

新乐府,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,新乐府自创新题,抒写时事,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。

新乐府运动,唐代贞元、元和年间,白居易、元稹、张籍、王建、李绅等一批诗人,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,“重通俗,尚写实”,创作了大量赋咏新题材,运用新语言,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。

古文运动,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。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,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,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,以达到张扬道统,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。中唐贞元、元和年间,韩愈和柳宗元,提出了以“文以载道”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,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,大力倡导古文运动,并把它推向高潮。

唐传奇,小说体裁之一,始自晚唐裴铏的《传奇》一书,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,一类讲述佛经故事,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,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。

变文,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,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,一类讲述佛经故事,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,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,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。

二十四品,晚唐司空图所作,共二十四则,每则四言十二句,用韵语写成,揭示诗的风格特色,有雄浑,冲淡,纤秾,沉著等。

花间词派,因《花间集》而得名,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,男欢女爱,风格大都是浓艳香软、柔靡绮丽,其中以温庭筠、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为代表。

《花间集》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,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画的规范化,标志着在文辞、风格、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,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,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。